您的当前位置:新思范文网 > 教案设计 >

2022年八年级地理教案4篇

时间:2023-02-06 16:20:06 浏览次数:
导读: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内容是为您带来的4篇《八年级地理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八年级地理教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八年级地理教案4篇,供大家参考。

2022年八年级地理教案4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内容是小编为您带来的4篇《八年级地理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八年级地理教案 篇一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区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在地形图上识别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3、阅读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说出区域的气温、降水分布概况,并归纳气候特征。

4、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5、根据材料,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归纳区域内主要的地理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各类地形图、直方图的判读,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增强学生从地图中提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讨论,培养与他人合作的学习态度。

2、通过对东北自然环境的学习和欣赏,增进学生对东北三省的进一步了解。

3、使学生通过分析不同地理要素对雪期长短的影响,初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特征。

2、难点:分析并表达东北三省自然环境的差异及原因。

三、教学策略

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归纳总结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

五、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播放东北代表性图片(背景音乐:大东北)。

教师:你能说出图片当中描绘的大东北的样子吗?想进一步了解那里的自然地理概况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探秘白山黑水──东北三省。(书写板书)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要描述一个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需要了解哪些自然地理要素,你还记得吗?

学生:根据提问回答。

设计意图: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将要学习区域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考查学生区域地理要素的分析能力,为接下来的教学做铺垫。

新课教学

活动一:航拍东北

教师布置任务:出示“东北三省在全国的位置”图及东北三省经纬网地图。

提问:东北三省的位置在哪儿?利用地图你能描述出来吗?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游戏:异口同述

选择一组同学,逐个描述东北三省的位置及范围。要求:不可出现重复的地理事物,限时1分钟。

2、动手填图

在导学案中,将渤海、黄海、朝鲜、俄罗斯填到相应的位置,并将中国四至点填到相应的位置。

学生分析归纳:东北三省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纬度位置高,濒临渤海、黄海。

教师总结:黑吉辽,好风光,大东北,好地方。

内蒙河北在身旁,朝鲜南俄罗斯北。

纬度越高越冻嘴,靠近渤海景更美。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快速读图的能力,学生在游戏中巩固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地理表述能力,最后通过学生动手填图,明确东北三省的范围和相对位置。

注意事项:填图时,注意强调各地理事物的位置,并教会学生如何描述相对位置。

活动二:俯瞰东北

教师布置任务:出示东北三省分层设色地形图,将地形区名称覆盖。

提问:俯瞰大东北,地形有何特点?你能说说吗?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游戏:寻音找山河

播放各地形区代表的歌曲,让学生在大屏幕上快速地找到它们。教师简介各个地形区的概况。

2、动手填图

在导学案中,将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填到相应的位置,并将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等填到相应的位置。

学生分析归纳:地形以平原、山地为主,东北平原是我国第一大平原。

教师总结:黑吉辽,好风光,大东北,好地方。

三江水把人滋养,兴安长白护身旁。

山环水绕平原广,白山黑水美名扬。

设计意图:讲练结合,在身心愉悦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巩固和掌握。通过学生动手填图,初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注意事项:

1、填图时要注意图中各地理事物的位置;

2、对于有分界意义的地理事物,如长白山等,做简要的介绍。

活动三:寻根东北

教师布置任务:如果让你找一个地理事物代表东北,你会选什么?老师会选黑土地作为东北三省的代表。

出示黑土在我国的分布图及黑土的自述(即成土的气候条件资料)。

提问:东北三省的气候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学生自学教材内容及自学材料,然后回答问题,如有困难可以适当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中遇到问题,可以请老师帮助。

1、出示东北三省所处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地图,分析东北三省气候的总体特征。

2、区域内又有哪些差异呢?分析大连、长春、哈尔滨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并进行归纳,得出结论。

3、通过东北三省雪期始期、终期和雪厚分布图,明确区域内的气候差异并简单分析原因。

学生分析归纳:东北三省气候冷湿,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促而温暖。

教师总结:黑吉辽,好风光,大东北,好地方。

夏季温暖冬漫长,冷湿气候季风强。

雪期规律看温度,地形海陆也要想。

设计意图:学生按步骤完成,即说特征──辨差异──析原因,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对气候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教师利用设置的问题和引导,初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及合作意识。

注意事项:

简介雪期的计算方法:用12-降雪最初日期+降雪的最终日期,例如漠河的降雪最终日期是6月14日,最初日期是9月7日,雪期就是: 12-9.7+6.14。

由于此活动有一定难度,教师应注意指导并鼓励同学之间交流、讨论。

课堂小结:东北三省山环水绕、沃野千里,白山黑水间书写着东北人的豪情和果敢;黑土广布、气候冷湿,林海雪原中流淌着东北人的热情和眷恋。希望同学们有机会去亲身游历东北的山山水水,感受东北的文化,体验不一样的东北。

六、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不应该是自然要素的简单介绍,如何更好地让学生认识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并明确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是本案的重点。为了落实课标的要求,设计了可以串联成一条主线的活动,通过游戏、填图的方式,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但是气候环节的讲述,还应该挖掘更好的方式,降低难度,从而认识各自然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初步运用地图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格外注意激发学生读图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读图,充分发挥地图的作用。通过情境创设、互动游戏、动手填图等环节,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同时可以让学生熟悉地图,构建“心理地图”,真正达到“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相关图片并结合已有知识,了解东北三省主要的农作物。通过对农业发展状况的了解,分析东北三省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条件。说出东北三省的商品粮在我国的地位及这种地位的形成原因。

2、通过分析相关资料,了解东北平原湿地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分析形成原因并思考解决措施。

3、通过分析相关资料及地图,说出东北三省的工业特色,并从资源和交通上说出其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

4、通过读东北三省部分工业中心的工业结构图,说出其工业结构特点及形成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各类地图的判读及资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增强学生从地图和资料中提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和组织学生讨论,培养与他人合作的学习态度。

2、通过对东北三省农业建设和工业发展的介绍,增进学生对东北三省的了解。

3、通过对东北三省工业未来发展的思考,进一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说出东北三省农业生产与气候、地形、土壤之间的联系。

(2)说出东北三省的工业特色,并从资源和交通上说出其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

2、教学难点

(1)说出东北三省的商品粮在我国的地位及形成原因。

(2)通过工业结构图,说出东北三省工业结构特点及形成原因。

三、教学策略

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归纳总结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

五、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情境引入

设计意图:在上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了东北三省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给本节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选取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内容的趣味性。

新课教学

情景一:初来乍到

教师布置任务:出示东北三省特色的美食图片,引入东北三省的农业。

承转:你了解这些诱人的食物吗?东北三省的农业有何特点?我们跟着黑土大叔和甄实诚的镜头一起去一探究竟。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根据课前学习内容简单认识东北三省农业的基础知识。

设计意图:从食物入手介绍农业,增强生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欣赏图片,思考图片中的事物出现的原因。

情景二:农业的昨天、今天、明天

教师提问:你知道“闯关东”吗?那时的东北是怎样的景象?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通过对课本和学习资料的分析,简单介绍北大荒的历史。

教师总结:形容当时的景象,人们常说“天苍苍、地茫茫,一片衰草枯苇塘”,闯关东的人凭着果敢和执着,在这片土地上写下了不朽的诗篇。我们跟着镜头继续去寻找。

设计意图:介绍“闯关东”的历史,引出东北三省农业生产历史(曾经的北大荒)。拉近距离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提问:黑土大叔现在的生活怎么样?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通过对资料和数据的分析,明确北大仓已成为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思考其形成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学生分析归纳:土壤肥沃,地形平坦,地广人稀,农业技术水平高。

教师总结: 可见,东北三省的农业发展日新月异,已成为我国不可替代的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这当然离不开东北三省优越的自然环境,那么东北三省的农业“明天”将如何发展呢?让我们跟着镜头继续探寻。

设计意图: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分析问题,明确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教师提问:黑土大叔希望看到的湿地是什么样子?请根据手中资料分析回答。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通过学案材料的分析,思考湿地出现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教师总结:被称为“地球之肾”的湿地的发展,是东北三省农业明天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资料,了解东北三省湿地的作用及现状,同时回答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承转:自然要素对农业有何影响?

教师布置任务:出示东北1月平均气温图、地形分布图、土壤图片,引导学生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思考。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通过对地图及图片的分析,总结农业与地形、气候、土壤之间的关系。

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分析图片,提炼观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景三:工业蜕变之路

行程一:东北三省的寻宝之旅(东北三省的资源状况分析)

教师提问:(出示东北三省的主要资源储量数据)东北的宝指的是什么?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通过阅读地图及数据,分析东北三省资源的特点。

学生分析归纳:东北三省资源丰富。

设计意图:以轻松的话题引出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作铺垫。

行程二:工业城市及工业部门的定位

教师提问:(出示东北三省主要资源和工业城市分布图)如何利用这些资源发展经济,请你根据工业城市分布图,分析工业城市的分布与资源、交通之间的关联。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探究工业城市的分布与资源、交通之间的关联。

学生分析归纳:工业布局靠近矿产资源产地,集中分布在铁路沿线。

教师总结:东北三省依托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等为主的较完整的重工业体系,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创造了多项“工业之最”。目前,这里是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设计意图: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分析问题,明确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行程三:东北现象之我见

教师提问:(出示东北现象的资料)东北三省工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大挫折是什么?你怎么看?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制约东北三省工业发展的因素,分析东北三省工业发展滞后的原因。

学生分析归纳:资源减少,环境恶化,产品结构单一,等等。

教师总结:曾经的成绩不能成为东北发展步伐停滞下来的理由,面对资源枯竭、设备老化和产品结构单一等问题,如何突破瓶颈寻求发展,才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行程四: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师生交流、讨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你有什么对策?”并行之成文,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可以通过讨论和交流,探寻东北三省工业未来发展的对策,这样设计可以降低难度,教师利用设置的问题和引导,初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及合作意识。

课堂小结:

曾经的“北大荒”是“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如今的“北大仓”是“玉米大豆产量高,商品粮基地地位高”;曾经这里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如今这里是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协调农业生产与湿地保护之间的关系、探索工业发展的新路,才是关系到东北未来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六、课堂反思

本节课涉及对农业和工业的认识,对于大部分的同学来说,兴趣点不高。因此,我选取对话的形式,串联并呈现工农业发展的历程,这样处理不会让学生有距离感,并且乐于学习。通过对农业历史的介绍和工业发展历程的解读,让学生进一步地认识东北三省,并教会学生用地理的眼光看问题。当然,本节内容不单单是工农业历史的简单介绍,而应该是如何更好地让学生认识经济地理与自然要素之间的联系。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初步运用地图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格外注意激发学生读图的兴趣,让学生主动读图,充分发挥地图的作用。通过情境创设、互动问答、同伴互助等,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同时可通过分析材料和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正做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课堂检测】

■课后探索问题:针对东北三省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你能为东北三省的人们提出怎样的建议?按照你的设想,大庆的工业结构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初二优秀地理教学设计案例 篇二

一、说教材

《中国人口》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第三节的内容,本节教材主要讲述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人口分布的情况。是中国地理中非常重要的人文地理知识,是学生学好中国地理,尤其是学好我国工业、农业、交通、城市等知识以及分区地理知识的基础。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只有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才能合理布局工业、农业、交通和城市。因此,学好本节教材,掌握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将为学好后面各章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 说出我国人口总数,

2、 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并简陋分析建国后我国人口增长快的原因。

3、 学会制作人口增长曲线图

4、 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分布概况

5、 使学生明白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估国策,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出路,也是我们每一位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人口分布是本节教材的重点,为我国人文地理的学习打基础。

如何交换学生分析图表和动手作图是本节的难点。本节教材出现了四种类型的图表:如扇状统计图、柱状统计图、线状统计图、人口密度分布图,因此,如何教会分析上述图表和绘制人口增长曲线图是本节的难点。

四、说学情

经过七年级世界地理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世界地理中世界人口的学习,使学生已经具备了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等基本概念和人口分布图的阅读能力,这将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八年级的学生散漫、不勤于思考和不重视地理课也将使本节课的难点突破具有一定的挑战。

五、说教法、学法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创设一定的情境下,主要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加以点拨。

六、说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情境创设:第13亿个公民诞生的图片资料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中国人口》的学习

新课学习:

活动一 感受130000000

a. 多媒体展示《2000年世界人口构成饼状图》,中国占21.2%

b. 多媒体展示《我国省级行政单位人口数量图》找出5000万以上人口大省,9个。

c. 生活中人口拥挤的画面:下班的路上、海滨浴场、春运的候车室

说明:让学生感受13亿不再空洞、不再抽象。直观地在他们的脑海中建立起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形成为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从而解决了本节的一个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活动二 我们来发现:

我国人口达13亿,那么我国人口的发展状况如何呢?

a. 展示 我国人口增长示意图 公元0年---- 公元2000年的变化状况,这主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归纳:慢

较快

飞速发展(基本国情),解决了教与学的重点。

b. 师生共同完成建国以来我国人口增长的曲线图,教会学生作人口增长曲线图,从而突破了教学难度。这个难点的突破体现师生互动、师生合作的教学理念。

c. 在自制的我国建国后人口增长曲线上进行自主分析,自主发现问题:

1949-1990 变

1990-2005 化 变慢,原因:计划生育

d. 计划生育的国策

说明:整个活动中,主要是学生自主活动,去动手做,去观察,去发现,不

仅能力得到了培养,而且也初步树立树立学生正确的人口观、情感态度、价值观。

活动三 探讨人口分布的特点

13亿人口在我国有的地区多,有的地区少,分布如何呢?

a. 人口密度的复习:比较中、俄、美、世界。横向比,我国的人口密度大

b. 展示各省级单位的人口密度图,找出d小大的省区、分布概况。

c. 展示人口密度图 归纳总结:东多西少

以上探索的过程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过程,使由简---难,由分析、推测---科学证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又突破了教学的另一个重点人口分布特点。

课后拓展延伸:探究

1、 为什么我国人口东多西少

2、 我国人口过多带来了哪些人口问题

七、说板书

一、 人口多,是世界第一

1、 人口多

2、 人口增长快、原因 国情→国策

3、 国策:计划生育

二、 人口分布不均:东多西少

这篇八年级地理说课稿:《中国人口》说课稿就介绍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喜欢!

八年级地理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了解黄河的源流概况,以及各河段的水文特征,知道黄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

2、了解黄河在水能及灌溉方面的巨大作用,以及黄河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意义。

3、了解黄河的开发利用状况、现存问题及治理黄河的关键。

4、通过对黄河水害成因及治理黄河措施的讲解,使学生了解新中国以来治理黄河的成就,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5、通过对“黄河”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一是黄河哺育了华夏儿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被誉为“母亲河”;二是千百年来,黄河又给中华民族带来过深重灾难,是世界上公认的最难治理的河流,从而培养学生辨证的思想方法。

6、进一步树立正确协调人地关系的思想及可持续发展中“区际公平”的意识。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大致可以分为四部分,包括“黄河的源流概况”、“黄河之利”、“黄河之害”和“黄河的治理”。

其中“母亲河的奉献”这一框题就是介绍黄河为我国经济建设、自然景观及文明起源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利用黄河上游丰富的水能资源来发电;第二,对上游地区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的灌溉,塑造了“塞上江南”;第三,塑造了华北平原;第四,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的忧患”主要是以人地协调的思想,分析黄河泛滥的原因并简单介绍了我国治理黄泛区的成就,这些知识可以归纳成以下示意图:

应该指出的是,黄河还有两个“忧患”,即断流问题和凌汛问题,这两个问题目前显得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前者。教材把断流问题作为“读一读”来处理的。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这两个问题,加深对黄河问题的认识。对于凌汛,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以下几点:一是凌汛发生的地点(自低纬向高纬流动的、处在温带地区的河段)、发生的时间(秋末冬初或冬末春初)、造成的危害及目前解决的办法。

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考虑黄河有没有其他的忧患,例如水污染问题等,要让学生认识到,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影响,黄河的问题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帮助他们树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意识。

“根治黄河”是在上一个标题的基础上,介绍黄河的治理。从上图可以看出,黄河“害”的根源是“沙”,就应该对“沙”采取措施,途径有二:一是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包括造林植草、修建梯田或打坝淤地;二是减淤,即建一些水利枢纽工程。

教学重点

黄河中游含沙量特别大以及下游成为“地上河”的两大特征;黄河的治理及开发利用。

教学难点

黄河中游含沙量特别大的原因;下游成为“地上河”的原因;凌汛的形成。

教法建议

本节的第一框题“中国第二长河”并没有太难的知识点,建议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即这部分知识通过读图活动来完成。

关于黄河的“利”,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头查找资料,然后讨论这样一个话题:“如果没有黄河,中国将会怎样?”其目的是加深学生对黄河在国民经济、文化等方面重要作用的认识。

关于黄河的“害”,教师可以安排学生结合各河段的特点,分组对不同河段进行分析,找到原因之后再一起讨论治理的措施。这样不仅针对性强,而且最终会使学生认识到:治理黄河的措施要“因地(河段)制宜”,黄河的开发利用要遵循“区际公平”的原则。

关于最后一个框题,可以找一些图片或视频资料给学生,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介绍水利枢纽时,尤其要介绍小浪底工程,这是黄河中下游最大的一个水利工程,除了发电之外,它更重要的作用是调水调沙,对于根治黄河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要通过介绍这一工程,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于治理黄河的作用,明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用具】

有关图片。

【教学过程】

[引入]: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的第一大河--长江,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我国的第二长河--黄河。

[讲授新课]首先我们来了解黄河的基本情况。

[板书]一、黄河的基本概况

[活动]请学生读"黄河流域水系略图",并依次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找出黄河的发源地和入海口:巴颜喀拉山脉和渤海;

2、读课本及地图,明确黄河干流的长度和形状:5500多千米、"几"字形;

3、找出黄河干流流经的省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共九个省区;

4、结合中国地形图,看看黄河流经了哪些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5、在图上明确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内蒙古自治区河口镇和河南旧孟津;

6、找到黄河的主要支流:汾河和渭河,并请学生注意,这两条支流分别位于黄河的哪一个河段。

[教师过渡]:黄河源于雪域高原,曲折东流,注入渤海湾,那么,它有哪些主要特征?

[板书]二、黄河的水文特征

[教师提问]:大家注意看,课本上说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为什么不能说它是中国的第二大河呢?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可以将长江、黄河和珠江的流量列成表)因为水量不大。

[板书]1、水量不大

[提问]提起黄河,你的第一印象如何?(水特别浑浊)这说明什么?(黄河泥沙多)

结合黄河流经的地形区,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小结]黄土覆盖且疏松、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缺乏植物保护是导致黄河中游含沙量特大的。主要原因。

(如有条件可以播放录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板书]2、中游含沙量大

[补充]:黄河每年输入下游的泥沙达16亿吨。如果把这些泥沙筑成高宽各一米的长堤,其长度是地球与月球距离的3倍,可绕赤道27圈。黄河每年带走的氮、磷、钾肥约4000万吨,相当于全国每公顷耕地被冲走375千克肥料。所以,一位外国朋友惊讶地说:黄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不是微血管出血,而是主动脉破裂。

[转折提问]:黄河中游大量的泥沙流到哪里去了?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形成"地上河"的原因(黄河出孟津后,水流平稳,大量泥沙淤积而成)

[板图讲解]地上河的形成过程。

[板书]3、地上河

[提问]这样的"悬河"有什么危害?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痛苦的回忆"部分阅读材料(从公元前602年到公元1938年的2500多年间,黄河决口1590次,大的迁徙改道26次,平均三年有两次决口,百年有一次大改道。每次灾难都夺去千万人的生命,流离失所者不计其数。1938年黄河改道,滚滚黄水汹涌南下,冲进淮河,淹没了豫东、皖北、苏北的大片土地,受灾人口1250万,死亡89万,使得黄淮平原的千里沃野变成了一片凄惨、荒凉的黄泛区。),加深对黄河之害的理解,培养学生治黄的责任感。

[板书]4、易泛滥

初二优秀地理教学设计案例 篇四

一、背景分析

1、说教材

本节教材内容包括多样的生物资源、丰富的矿产资源、巨量的化学资源和保护“蓝色国土”。这节教材虽然内容难度较小,但是对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全球意识,可持续发展观都具有重要意义。

2、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我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要求学生掌握我国海洋资源中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化学资源,理解海洋空间的利用。

(2)方法与过程

通过学生观察阅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提取信息能力。

通过对舟山渔场成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

通过了解海洋资源利用的现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索,使学生进一步形成自主意识和提高学习兴趣。通过“保卫蓝色国土”的学习,增强学生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培养学生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3、学习任务和学生情况分析

新课标指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所以我确定更贴近学生生活的生物资源为本课重点,由于内陆地区大部分学生对海洋都比较陌生,而且对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是探究性问题,对初中学生而言具有一定难度,为此我确定保护“蓝色国土”为本课难点。

4、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资料,借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准备课外搜集信息,以便学生自主探究知识,激发思维。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为了完成上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观察阅读,了解内容;

整理信息,深入探讨;

拓展延伸,培养情怀;

互动小结,布置作业。

下面我将就这五个教学环节作逐一表述: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进入课堂后我首先出示三幅图片,配上伴音《我爱这蓝色的海洋》,让从未见过大海的学生闻到海洋气息,看到海洋的丰富资源,激发学生探索海洋资源的热情。

在轻松、愉快的音乐声中,我引导学生观察这三幅图,阅读课文,并围绕“海洋能给我们什么?”这个问题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由此导入新课。

(二)观察阅读,了解内容

通过学生观察、阅读、讨论发言,知道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多样的生物资源,丰富的矿产资源,巨量的化学资源。

(三)整理信息,深入探讨

1、学习“多样的生物资源”

(1)首先我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得知我国生物资源种类以及主要海产品。

(2)在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后,我继续引导学生整理信息,深入探讨。在课前我要求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广泛收集信息,分析我国海洋生物资源优势的大致情况。课堂上我出示中国海洋生物资源优势调查图,从中国所处的纬度位置、宽广的大陆架等方面引导学生分析我国海洋生物资源丰富的原因。从而让学生知道了地跨多种温度带和宽广的大陆架是导致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多样的主要原因。

(3)在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海洋生物资源多样性后,我进一步指导学生了解我国的海洋渔场的分布状况。结合收集的信息,引导学生分析舟山渔场成为我国的渔场的原因:1大陆架广阔,阳光充足,水温较高,动植物生长茂盛;2地处长江、钱塘江入海口附近,河流常年携带大量的有机物;3寒、暖流在此交汇,加上受海岛阻挡,造成上下水层扰动,营养盐类丰富,适合众多的经济鱼类在此生长繁殖。

本部分知识牵动前后知识关联,培养学生从地理的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习“丰富的矿产资源”

在指导学生理解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后,怎样引导学生理解矿产资源的丰富呢?我们把收集到的信息整理成“海陆主要矿产资源对比分析图”,通过对海陆石油、天然气、滨海砂矿储量的对比分析,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了我国海洋矿产资源的丰富,开发前景的广阔,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学习“巨量的化学资源”

为了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我抓住海洋的主角—海水,引导学生学习海洋的化学资源。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到海水中含有多种化学元素,但我们目前开发利用的主要是海盐资源。

我让学生在我国政区图上分别标出我国四大盐场分布地区,在此基础上,指出南方的莺歌海、北方的长芦为我国的主要盐场,且长芦盐场为我国的盐场。

(四)互动小结,布置作业

1、为了让学生在自我总结和评价中得到提高,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出结论。

学习体会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积累_________________

方法体会_________________

收获与困惑_______________

2、本着巩固课堂基础知识,突出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目标,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我设计如下作业:

(1)以下行为中,属于合理开发利用海生物样资源的是( )

A.尽量多捕捞近海可再生的生物资源,使其为人类服务

B.禁止过度捕捞海洋生物资源,努力做到捕养结合

C.控制近海捕捞强度,大力发展远洋捕捞业

D.以滨海增养殖业和远洋捕捞业代替近海渔业

(2)有人称海洋为“乌金的存储库”是因为( )

A.海洋中鱼、虾、藻类等水产十分丰富

B.海洋石油资源丰富

C.海洋盐类储量大

D.海水中含有丰富的铀矿

(3)通过读图,你认为使海洋

受到污染的途径有哪些?

3、让学生去图书馆查阅更多有关海洋资源的资料

三、教学评价

1、整体把握教材

新课标要求我们: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为此,我们摒弃循章依节,繁说细讲,追求着眼整体,培养能力。设计了“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观察阅读,了解内容;整理信息,深入探讨;拓展延伸,培养情怀;互动小结,布置作业”五大环节,引导学生整体了解教材内容,全面认识海洋资源。

2、构建开放式课堂

新课标告诉我们:构建开放式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精神。课前,我让学生通过课堂查阅电脑、阅读图书、请教询问等途径,广泛收集信息。为学生主动探究提供了知识准备。从而在“整理信息、深入探讨”的环境中,让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变为可能。

3、有的放矢运用媒体

我在课前激趣,课中探讨,拓展延伸等环节中,分别运用了配乐影像、动画图表、动漫画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兴趣,调动了学生探究欲望,催生了学生的热爱情怀。

4、注重新旧知识关联

利用“温度带的分布”等已学知识,引导学生认识海洋生物资源环境,让学生用分析的目光看到了我国海洋生物资源丰富的成因。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上面内容就是小编为您整理出来的4篇《八年级地理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本文链接:https://fanwen.dg9.com.cn/jiaoansheji/3899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4 新思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冀ICP备20012742号-1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Top